close
發文者:李佳螢
古人云:「一切盡在不言中。」背影便是這樣一個缺少表情,卻飽含情意和想念,使人浮想連篇的象徵。
然而朱自清的同名作品,以父與子的多年不合為背景,奶奶的喪禮,父親的仕途受阻,才造就作者與父親在火車站短短相逢。面對面說不出口的情意,唯有對著遙遠的對向月臺,蹣跚吃力上下的父親背影緬懷般反省過去「聰明」的自己。
然而一般的學生,多半無生離死別,與親人分隔兩地的經驗,硬套公式,不但生澀,也翻不出新花樣,不如選擇生活中曾留意過的人事物為主題,描寫令自己觸動的一刻,那時的背影,會比打親情牌更加動人。
於是我請同學們思考,生活中曾出現哪些看似習以為常,卻有發揮空間的人或物,以他們的「背影」為主題,寫出不同的作品。
同學們的表現令人驚艷,預計會挑選幾篇和大家分享:
背影 王和維
上一次見到牠,是在多年前的某座恐龍博物館。
暑假某個早晨,晴空萬里,我們全家整裝待發,前往號稱收藏豐碩,藏品數以百計的博物館,準備在這裡進行一場浸潤歷史氣息的小旅行。
這場旅行使我聯想起六歲時,看到的第一架恐龍標本--那是一架由暴龍骨架復原而成的標本,白森森的尖牙、炯炯有神的銳利眼神、粗糙的皮膚,佈滿大小不一的疤痕、強而有力的後腿,彷彿隨時會躍起、一條長而富有彈性的尾巴,和像刀鋒一樣銳利的爪子。
在冰涼如霜的展示櫃前,人群正摩肩接踵,想要與自己喜愛的恐龍合影。當我擠在其中駐足欣賞時,一隻恐龍突然搖搖擺擺的走了出來,不明所以的孩子們馬上嚇得四處逃竄,而大人們則在一旁輕聲細語安慰著他們,邊竊笑:「那是假的啦!」我也被擠到一旁,隨波逐流,但猛然回首,在嘈雜擁擠的人群中,剛剛凝望著的暴龍依然屹立不搖,絲毫不受週遭影響。牠不動如山的背影,震懾了我年幼的心。
有了那次經驗後,每當我看見恐龍,總會想起那頭強壯的暴龍站在一塊巨岩上對空嘶吼的模樣。在那之後,我數次回去探望牠,但是十二歲時,牠被移走不知去向,可是這並未打擊我對牠的思念,也不曾動搖牠在我心中的地位。
即使到現在,每當我想起牠,都覺得暴龍並沒有離開博物館,而是永遠存留在我的心中,留給我的,是跨越了千萬年堅忍不拔的背影。

全站熱搜